
类别: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5-04-11 13:56:24 浏览: 次
波士顿动力 4 月 3 日公告,现代汽车集团将在未来几年内在美国购买数万台波士顿动力机器人。
早在2021年,现代汽车集团就已经在其设施中部署 Spot 机器狗进行工业检查和预测性维护,并将未来在工厂中部署 Atlas 人形机器人。
一旦Atlas在现代汽车工厂全面“上岗”,波士顿动力将正式跻身商业化部署人形机器人的先锋阵营。
围绕“人形机器人打工仔”这一话题,“刃辛机器人”试图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譬如,八戒体育平台GXO在Spanx工厂正式部署了Agility Robotics的“小舰队”Digit人形机器人,据报道,“这些机器人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有序地开展工作”。
宝马集团已在汽车生产线人形机器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测试,让其参与处理装配的钣金部件工作。
Apptronik已与梅赛德斯-奔驰和GXO Logistics达成协议,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测试其Apollo人形机器人,探寻在工业环境下的最佳应用方式。
近期,乐聚公司发布了多台“夸父”人形机器人在一汽红旗工厂完成长时间循环作业实况。
此前,乐聚的人形机器人就已在江苏亨通工厂“打工”。2025年1月,乐聚公司就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
优必选旗下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1更是著名的“打工仔”,其“打工”的工厂多到数不清。
在北汽与华为联合“享界超级工厂”、极氪5G智慧工厂、奥迪一汽生产基地、一汽红旗工厂,都有Walker S1打工的身影,涉及的工作有搬运、质检,各种检测,乃至多任务协同作业。
一边是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热潮不减,另一边则是很多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的了解十分匮乏。
如著名投资人朱啸虎,他就认为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只会翻跟头”的阶段,没有商业化落地场景。
朱啸虎表示,人形机器人“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要么是高校,要么是你的竞争对手,今天又多了一个新客户——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
“这种客户都不是我们喜欢的客户”,“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今天我觉得,在这里面还看不太到。”
在与《财经》执行主编马克对话中,傅盛坚定地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太难、应用太远。
傅盛表示,他在硅谷和一个专门做机器人数据标注的专家聊天时,这位专家认为人形机器人可能未来十年都无法落地。
这一反常现象,或许在2025年末,随着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观察更持久,理解更透彻,从而得到改善。
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多个工业领域都没有缺席。
而且,在搬运、质检、协同作业等生产场景下,人形机器人有规模化应用的趋势。
很多相关案例中,人形机器人进厂,仅仅是验证“打工”的可能性,而非真正地批量“打工”。
如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所言,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就是基于当前的技术成熟度,让人形机器人先进入市场、被用起来,逐步暴露并解决硬件和智能系统问题,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打磨技术,持续优化其作业能力及效率。
尤其是制造业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海量物理世界三维数据,这更能加速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与任务模型的优化迭代。
与广泛得到应用的工业机器人、机械臂,尤其是人类工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打工仔”依然落于下风。
人形机器人“打工仔”在工作中,易因环境干扰出现摔倒、操作失误等问题。因此,人形机器人“打工仔”需优化算法和传感器技术,提升动作连贯性及环境适应性。
多台人形机器人一起“打工”,就会出现协作能力不足的问题,这需突破设备间通信协议和任务分配算法,实现与传送带、机械臂等工业设备的无缝协同。
零部件方面,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精度关节电机、力控传感器等,一部分还需要进口。而如今的关税大战局面,使得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变得更高。
格外需要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如今发展依然不成熟,与人形机器人融合技术尚不成熟。
除了不断强化具身智能大模型所需数据的收集,还需通过真实场景数据训练提升任务泛化能力。
据民生证券等机构的报告,2026-2028年可能是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规模化落地的时间点。
在2026-2028年,人形机器人有望年产量突破10万台门槛,从而进入通用化产品序列。
据报告预测,这时候,随着国产零部件替代加速,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将大幅下降,而且效率将会提升至人类的70%-80%。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规模进厂“打工”潮中,人形机器人“打工仔”可能优先应用于特种场景。
这类场景成本敏感度较低、遥控操作可在短期弥补具身智能大模型不足导致的人形机器人自主性不足。
冷晓琨也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的机会性场景就是“不用机械臂、不用四足机器人的复杂场景”。
到2030年之后,随着多模态感知、类人决策等通用AI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将适应非结构化任务,实现跨行业大规模部署,这才进入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进厂“打工”的热潮。
当然,人形机器人真正地批量进厂“打工”,绝非一夕之间就会发生,呈现颠覆性变化,而是“悄悄地进厂”,潜移默化地布满大部分的工厂。
最后,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大规模进厂“打工”,还需要社会规范方面的支持。
在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方面,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测试认证体系,需联合行业制定兼容性协议和性能评价指标。
另外,还需建立工业场景下的安全操作规范,避免机器人与人类协作时发生碰撞或误操作。(文/刃辛机器人 陈重山)
[1] 《最大人形机器人订单出现?这家车企要豪购数万台!》 维科网机器人
[2] 《人形机器人已进厂打工,“真实场景数据收集”成其首要任务》 虎嗅智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